0 0 0 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文化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四)
2018-07-25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四)


二是与当时追求长生和生命主体性的文化观念有关。如选择鹿,可能与鹿象征长寿、吉祥的观念有关;鸟,其***初原形应当是“鹤”,可能与飞天、羽化升仙、神仙长寿等长生不死观念有关;虎,可能与其为百兽之王,象征神威与王权统治有关;猿,可能与其具有灵性、神性(自由性)、人性而酷似人类有关;熊,可能与其凶猛且直立如人有关。至此,可以说,华佗看到了五禽的生理规律与人的一致性,人只要按照五禽的习性去做就应当健康长寿。这是“顺”的思维。

三是以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以通畅经络、气血、筋脉,进而增进五脏六腑的功能为目的确定动作。据此,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内线”,即以按摩五脏六腑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另一条是“外线”,即以通畅经络气血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而达此目的的关键就是脊柱的运动,因为脊柱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二脉连通全身经络。古人早已意识到脊柱运动的重要性,故华佗说“引挽腰体”,就是脊柱做前俯后仰地运动。然而,人体是个统一体,两条线索不可能截然分开,对脏腑锻炼的同时,自然也锻炼了脊柱,这是个整体过程。亦如华佗所说“动诸关节”,就是指对身体各部位的******锻炼。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脊柱里行走着复杂的神经中枢,其上与脑干相连,其下与周围神经相连。运动脊柱就对整个神经系统产生了刺激作用,其结果可导致神经的营养作用加强,同时也可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联系,从而对身体产生******的促进作用。可见,华佗正是看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主动运动脏腑和脊柱,但脏腑和脊柱的运动对健康长寿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才采取模仿五禽的动作进行锻炼。这是“逆”的思维。

(三)“戏”的命名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

“戏”,与原始的“舞”有关。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叫做“百兽舞”。到汉代,“百戏”盛行,“百兽舞”又融入到了“百戏”中。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汉代宫廷百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许多由人扮演动物的假形戏,如熊戏、虎戏、猿猴戏、大象戏、大雀戏、大龟戏、大蟾蜍戏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演出。因而,戏在汉代泛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

以“戏”命名五禽动作,除了是把五禽戏归类为杂耍之外,还有就是把五禽戏当作了一种完整的表演形式,在演练时讲究情境性。这一点从“百戏”的表演中也可以看得出来。“百戏”表演时,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的服饰道具,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

就华佗的五禽戏而言,其内容是由五组主题各异的动作构成,每组动作又由几个动作组合构成。每组动作都可以单独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如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而五组动作全部练习,则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如华佗的学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五禽戏不同于以往的“熊颈”“鸟伸”“鸱视”等单个动作,是一种既有复杂动作组合,又有完整理论基础的套路形式。以“戏“的形式练习动作,将练习者置于游戏与表演的情境中,把形体与内脏、身与心、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这种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对于人的健身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个动作的简单重复。

因此,华佗以“戏”命名五禽动作,是五行理论整体观的体现,超越了宫廷“百戏”的娱乐意味,转向了健身养生领域,并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为后世的健身养生开辟了先河。

(文/王敬浩)

评论
发表评论
健身气功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京ICP备1505030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