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文化 健身气功的中和思想
2018-05-25
健身气功的中和思想

健身气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汲取了儒家“致中和”的平衡思想,并进行卓越的再创造,建立了严密而科学的功法技理,在养生方面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合一”、“阴阳合一”等“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关于“中和”二字较******的***早阐释是《中庸》。《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揭示了“中庸”与“中和”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庸”就是“中和”。“中庸”是儒家修身的思想、方法和标准,“中和”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关于“和”,《经籍纂诂》释为:“和,谐也!”《书•舜典》释“谐”为:“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因此,“和”就是事物多元素的“和谐”。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的“和而不同”,已把“和”的本质说透。这都说明了“和谐”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差异统一、多样统一、协调统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动态整体协调的关系、状态和境界。

《黄帝内经》认为“中和”是一切生命维持平衡,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不仅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且还主张只有真正做到“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并提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因此,养生要以“中和”为******境界,***终要达到人体形与神、功能活动的动与静及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健身气功的中和观首先要“中定”,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做事无不端正矣。健身气功的中定就是身法中正,要求脚跟立定、重心稳定。中国古人认为中是中正无偏、无过不及,正如《宋元学案》所说:“中者,无所偏依,无过不及之名也。存诸心而无偏依,措之事而无过不及。”并且认为这种中是与时偕行、随时而在,正如朱熹所认为:“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国古人把中用在处世上,认为中是天下处世之大本,即“天下之事,处之得中则成,不得中则不成,故中为天下处世之大本。”在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下,练习气功时,要求动作演练时要立身中正,即对头部姿势提出“虚领顶劲”要求的同时,又提出了身肢节节向下松沉,一直松沉至两脚的要求。这样,头顶要有向上顶起之意,两脚十趾抓地踏实;而头顶与两脚之间,节节松活、节节贯串。如此,虽在“上下对拉”的作用下,立身中正,身躯并不僵直。两脚立定可培养习练者的自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重心稳定可培养习练者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不偏不倚的品性,在动态中恰当地把握住自己,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去。健身气功的中和之道可以培养习练者正直诚实、善恶分明的德行。和谐是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协调,多样化中的特殊统一。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方法以身体作为体认和实践这种人间大道的手段,正是其得以发展的本质所在。健身气功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身心的内外运动。健身气功的习练通过调身、调息和调心的锻炼,使练习者呈现中正安舒、呼吸柔和、心神宁静的静养状态,练习者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体悟练功状态,方可不断提高练功质量。祖国传统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精气神互化,精气神的盛衰来解释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精化气,气生精,精气互化,精舍神,气生神,神又为精气之主宰,三者共存亡。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所以,人体养生保健与精气神的和谐统一息息相关,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调理平衡五脏的阴阳气血,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的合一。健身气功从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体生命整体观出发,在生命现象的无限和谐中建构自身,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每一呼一吸、一招一式之间无不体现着生命精神与******的和谐统一之美。调身、调气、调心的综合锻炼调整了人体的外在形体和内在潜力,使之内外和谐,从而改善和增进了人的整体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三调合一”的练功方法充分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人把和用在行事上,认为和是天下行事之达道,即“天下之事,行之以和则行,不和则不行,故和为天下行事之达道。”受中国文化传统崇尚“和”的影响,健身气功不但追求两要素的“阴阳和谐”,而且追求多要素的“整体和谐”。健身气功中和观的******目标是“和谐”,其阴阳和谐观与整体和谐观反映了健身气功所追求的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整体协调、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状态和境界。和谐成就了健身气功特殊的美,健身气功视人体身心和谐为真,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因此,健身气功的身心和谐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健身气功的人际和谐有助于人际交往、社会安定,健身气功的天人和谐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各国共同努力、维护******的和平与发展。

(文/康涛)

评论
发表评论
健身气功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京ICP备1505030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