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园地 将相执手 健内御外(二)
2018-07-24
将相执手 健内御外(二)

二、“静入”练功态

“攒拳怒目增气力”这一动作,相对于“摇头摆尾”而言,其外在肢体动作近乎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其实不然,该式动作中的静是一个气血生化、动中有静、将相执手的练功态,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色。

一是外静而内动,促进气血生化。该式中有个握固动作,如果看其表象它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如果真正进入握固状态,它的要领却使将、相之官的经络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经常握固,对改善“虚火”非常有好处。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可明显改善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等症状。“握固”固的是肾精肾水,可以滋阴降火。所以,对习惯性口腔溃疡、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以及容易上火生气的人有帮助。中医学还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握固能固精******,有利于乌须黑发。可见,将相执手握固已经将肺、肝、肾的经络握在手中。

二是意气相随,掌握乾坤。在该式动作中,尽管气机与意念随着手型的变化在不停地运动,但是,人们观察不到它们的运动状态,所以称之为“静入”到练功状态。传统医学非常重视手指、手掌、手腕以及一切由手反映出来的健康状况。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生化、经络百脉都与手关系密切,所以,诊断离不开手,******离不开手,至于身心健康更是十指连心、掌控乾坤。健身气功·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这一式,抓住了手这个要地,以手为导引使体内气机、意念、脏腑静静地动起来。一方面,使意念活的注意力侧重于左右拧转腰脊、气力发于丹田、旋腕用力抓握、两眼怒目睁圆等处;另一方面又在守静状态下使气机平和运行。也就是配合练功锻炼逆腹式呼吸或提肛呼吸,其具体要领是:当徐缓冲拳时,吸气、提肛、收腹、膈肌上升;当抓握收回时,呼气、松肛、松腹、膈肌下降。随着功法动作不断熟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动作趋于流畅,呼吸形成自然,心神越来越恬淡,必然会达到动作、呼吸、心神协调一致。

三是内导外引,增强将军之官的生理功能。该式动作对素有将军之官的肝的健养作用十分明显,习练它的意义在于四点:其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内各部位的血液,随着不同的生理状况而改变流量,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果肝脏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活动,也可出现血液方面的病变。通过习练“攒拳”动作导引,左右冲拳,前后拉动手臂,反复刺激位于胁部的肝经,可调畅经络气血,有助于改善肝藏血和调节血液流量的功能。其二,增强肝主疏泄和肝气升发的功能。如果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正常调畅,人才能气血平和,心情舒畅。通过习练“攒拳怒目”动作导引,左右冲拳,拧腰顺肩,可调畅人的气机,而气与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因此,人的精神情志,在气机调畅的情况下,脾胃之气才能升降正常,消化功能才能得到加强。其三,可增强肝主筋的功能。肝之所以主筋,主要是全身筋膜依赖于肝血的滋养。只要肝血充盈,肢体筋膜才能得到濡养,从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营津,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爪为筋之余”,也会影响到爪甲的荣枯变化。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通过习练“攒拳怒目”动作导引,两腿下蹲十趾抓地,双手攒拳、旋腕,手指逐渐强力抓握等动作,可刺激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俞穴和督脉“阳脉之海”,从而调畅经脉气血,使全身肌肉、筋脉受到牵张拉动,达到全身筋肉壮实,气力增加的效果。其四,可增强肝开窍于目的功能。因为目与五脏六腑有内在联系,又因肝的经络上联于目,所以目能发挥视觉功能,皆因肝经气血的濡养。故《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通过“攒拳”动作导引,加之“怒目瞪眼”、“握固”反复动作,可刺激肝经,有助于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养肝明目,可防治两目的病变。

(文/王占和)

评论
发表评论
健身气功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京ICP备1505030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