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历史文化 导引图上的导引(二)
2018-04-12
导引图上的导引(二)

导引的方法

古今的导引方法数不胜数,且各不相同,但究其基本“元素”,则不外形体、呼吸、意念的调整(即所谓“三调”),只是动功重视其中的形体调整,静功重视呼吸与意念的锻炼。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原始的导引只强调形体锻炼,如《吕氏春秋》中的“舞”,《路史》中的“大舞”,彩陶盆上的舞蹈画面等。但***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舞”已由单一的形体运动——调身,发展为三调齐全的心身锻炼方法,成书于这个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首次明确地将“导引”用于医疗,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早将导引作为“常规”措施应用于临床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把导引的主要“元素”归纳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的“呼吸精气”指的是呼吸锻炼,“独立守神”是指意念锻炼,“肌肉若一”即指形体锻炼时全身肌肉骨骼高度协调如意的状态,表达了三调的意思。《导引图》虽然没有表述的如此明确,但在画面上为一些呼吸方式的文字标题中有所反映。它似乎告诉我们,形体动作要与呼吸结合,而这种结合是必须在心神(调心)的主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画面及其文字中隐含了三调的内容,这种含蓄的表达法,在后世的气功著作中屡见不鲜。据此,有学者认为,《导引图》上的导引涵盖了当今推广的所有健身气功的功法。但纵观气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具体的导引方法远较《导引图》来得多,《图》所记载的导引法仅是对汉以前功法的概要性描述,或是对当时某些练功场景的图述。如:传统气功调身虽有坐、站(立)、卧、行的练功“四威仪”之说,但实际应用时远不止这四种,静功常用坐、立两势;动功则可概括为仿生类、行走类、体操类、舞蹈类及自我拍打按摩类等。其他“两调”也有众多的种类、方法,正是由于这些“三调”具体方法的不同“排列组合”,才形成了中国气功丰富多彩的功种功法;而健身气功的功法便是从这众多的功法中,经专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提炼而成的。


导引的作用

导引的作用,晋代葛洪在《抱朴子》认为,主要在于“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如出一辙。按:“疗未患之疾”指的是防病,也就是如今中医又一次强调的“治未病”之意。“通不和之气”兼有防病和治病双重含义,中医有“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气血不和是众多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反之,使气血调和、运行通畅是******疾病的重要手段。《导引图》中有不少“引”字题,即标题的文字中包含一个“引”字,说的基本上是导引的******作用,如:“引聋”、“引贵”、“引厀痛”、“引胠责”、“引炅中”、“引温病”、“引脾痛”等。其中贵系颓、厀为膝、胠责指积、炅乃热,即所“引”的都是病,此“引”似多含“退”意。

总之,《导引图》为我们展现的是气功发展至西汉的盛况。这种盛况主要表现为,功法大大增多,三调趋于成熟,应用范围扩展。此外,从墓主的身份也可以推测,气功(导引)在当时是受人欢迎的健身方法。

(文/黄健)

评论
发表评论
健身气功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京ICP备1505030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