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0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练体悟 “虚静”是健身气功教学产生的审美基础
2018-03-23
“虚静”是健身气功教学产生的审美基础

我们知道,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专项准备活动,而健身气功不管采用何种静功、动功为主的准备练习活动,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精神集中,大脑充分放松,趋于“虚静”。《易传》提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易传•系辞上》),通过“寂然”的心境,潜心于自然造化,“直接冥会(不是直接知觉)幽深的本根”, 把它迁移到教学、练习健身气功时,同样,只有寂然(虚静)才能冥会它幽深的本根,进而达到悦志悦神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虚静”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这里指通过不同教学手段,使练习者排除干扰、内心空明澄静的一种心理状态,练习者的虚静正是以凝神专注的浅层表征伴随着精神需要,因为练习者把练习健身气功看作是对身体改变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必然会有精神享受的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审美需求,“是人类在寻求精神愉悦的意识指导下对从事创造活动所获精神愉悦的再度体验过程中诞生的。”  正是有了审美需求,自然就会有审美体验的积极成果,这种积极成果是什么呢?首先要分析练习者的“虚静”状态,其实质就是由外部环境向内部环境的转移,其特点是外静内动。“实现‘虚静’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变‘外部注意’为‘内部转移’的过程。这是一个变观察为思索,变感觉为体验,变感受为回味,变认知为想象的过程。” 由此可见,练习者虚静的外静内动是一种积极地心理平衡状态。“人身只有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朱子语类》)练习者通过“三调”使外静指向内动,内动实现外静,动静结合,以静养动,形成了练习者的动态心理平衡状态,这是产生审美体验的基础。尔后,就会有健身气功“调心”中的存想法所产生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的结果。所以,练习者外向的耳目空无一物,而收于内视,专注于内心******的结果是精神驰骛于八极之远,心息神游于万仞之高,就会出现超越时空的神思想象,即产生审美超越。所谓审美超越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真实的澄明,其特点在于它既是超越的也是审美的,意味着对感性杂多******的扬弃,尔后开启练习者内在的心灵自由,这时练习者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新的感觉,会全身心地沉浸到功法动作中去,忘乎了周围的一切,超越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等种种烦恼,摆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的羁绊。这实际在经历着一种“心灵”的洗礼,是练习者调到“虚静”状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因为审美超越使练习者的整个身体沉浸于某种情境之中,身体的一切感觉都被调动起来,不再被划分为具体器官,器官变成了活的身体,精神的触觉。可以说这种审美超越又成了练习者的精神动力和审美需要。

所以,作为教学者、学生要想很快获得这种审美超越,必须进入“虚静”状态,惟有如此他们的身份才能转换为审美主体。因为虚静“或被视为一种以虚空澄明之心体道悟道的方式,或被视为一种静思澄怀、凝神去欲的审美观照心态。”当然,教学者、习练者要达到虚静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造化,需要一个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研阅穷照的漫长实践过程。同时,“虚静”不是寂然不动,枯坐入冥,它要求练习置身于自然之中,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吐故纳新,击浊扬清,静中观动,来“……疏渝五藏,澡雪精神。”以此成为审美观照,进而才会产生审美超越。

(文/司红玉)


评论
发表评论
健身气功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版权所有    备案:京ICP备1505030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7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