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0
健身气功中的意守问题
意守的概念
意守是指练功中意念集中于某一事物而言。当练功时意念注意广阔的海洋,即称意守海洋;意念注意于空中的皎月,即称为意守皎月;意念集中于自身小腹(丹田),即称为意守丹田,等等。意守乃一念代万念之法,通过意守锻炼,可使思想集中,排除杂念,从而达到入静状态。
意守内容繁多,通常概括为内守和外守两大类。所谓内守,是指思想集中于自身某一部位,如意守丹田、意守呼吸、意守命门、意守涌泉、意守膻中等等。外守则指思想集中自身以外的事物,如意守高山、意守浮云、意守鲜花或回忆某件得意事物。外守内容要令人愉悦,但又不致引起兴奋为适宜。意守除能起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作用外,并可对机体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意守部位的选择
进行自身(内守)意守时,应因人因病不同而进行选择,内守部位虽多,但大多数以守丹田为主。“丹田”是道家术语。道家修炼之时,幻想着在自身某处炼出一颗所谓的“仙丹”,因此就把冀希产丹的部位称之为丹田。正像产煤的地带叫煤田,产稻子的地方叫稻田一样。古书记载人身丹田有三,两眉之间(印堂穴处)为上丹田,两乳之间(膻中穴处)为中丹田,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为下丹田。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部分人守中丹田,个别情况下也有守上丹田的。另外还可根据病情、功法等而守命门、足趾、足三里、涌泉及心窝等处。临床上常根据病情进行部位选择。如肾虚命门火衰者,可以选择命门穴,以提高其机能。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涌泉穴以加强下元,纠正上实下虚的病理状态而达血压下降;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者可以选择足三里穴,以增强阳明胃经的机能活动等等。
外守景物主要在内守不适应或内守后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下采用。此外在户外张目练功则可采用外守法。个别功法中其内守没有固定部位而采用循环意守法,如修炼任督二脉交流或多点联合意守法等。
怎样具体掌握意守
以意守下丹田为例。多种功法都要求形成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形成的开始要以意领气,也就是用意念引导吸气下行,其气由浅入深逐渐达到小腹(即气贯丹田)。当呼吸已较深长时意念即注意由呼吸而致小腹的鼓起和回落,此即谓意守丹田了。这样意守似乎守之有物,便于思想集中,比起默默加快小腹丹田的无动意守法要易于掌握。至于丹田部位不能认为是一窍一穴之地,可以守小腹表面正中的大部分,也可以守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当杂念逐渐减少,入静进一步加深,即应放弃对呼吸的意守,只觉小腹缓缓起落,全身感到轻松舒适,近万物皆虚之境界。
在意守丹田的同时,一定还有杂念不断袭来,此乃正常现象,要不急不躁,耐心排除,思想集中小腹。如果某次作功杂念之多,已令练功者心烦意乱不能守住丹田时,也可暂停练功十数分钟,在室内或室外缓缓散步,待心情平静后,再继续意守丹田,万不可勉强进行意守。
意守必须掌握好火候。所谓火候即意守时注意力的强度。火候适度,这在练功中是一大难题。不少人因火候掌握不当走了弯路,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会,自行调节,由强至弱,由微至“强”,达到适宜。临床实践告诉我们,意守强度太小,杂念过多,丹田就难以守住。意守强度过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导致头晕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古人在这方面体会尤深,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个经验是完全可以遵循的。
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点,这样可有助于排除杂念,但要以头不胀不疼、精神放松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练功时间的加长可逐渐减小其强度而达到“绵绵若存”的程度。每次作功的意守强度也不能千篇一律,如果这次练功杂念较多,意守火候可适当加大;杂念较少,则可减弱意守火候。
练功火候来自古人用矿物炼成丹药时所需火力大小、长短。在内丹术中借用此意,形容对意念强度掌控程度。因为掌握火候难度较大、文字上难以描述,故古人将其视为不传之秘。其中也恐掌握不当而练出偏差,正如古书《悟真篇》中所述“契论经歌讲至真,不讲火候著于文。”鉴此希望广大练功者都应通过练功实践,仔细体会,不断总结,逐渐掌握好练功火候,把健身气功练好,取得效果。